小編對近年來熱點網絡輿情事件的觀察研究發(fā)現,部分企業(yè)在應對輿情時,初時要么毫不在意、態(tài)度輕慢,后來或者慌亂失措或者只知回避,導致輿情事件激化失控最終“引火燒身”。那么企業(yè)輿情應對過程中,應該避開哪幾個點呢?
1、坐而論道
光表態(tài)沒進展,光調查沒結論。在融媒體時代,公眾對于斷頭新聞的容忍度在降低,網上叮問結果要說法,是最直接的網絡表達方式。
2、空而無物
回應太籠統,無細節(jié)無依據無實際內容,僅以一個結論難以服人。公眾既想了解結果,更會關注過程,其實了解了具體過程,更容易讓公眾理解實際工作的不容易。只想用“安全”的空話、套話來回應,其實是應對輿情下下策,說了等于沒說,公眾除了對于事件依然云里霧里,連帶失去了對這個答復主體企業(yè)的信任感和期待度。
3、下回分解
一個事沒完,緊接著類似情況又發(fā)生,或者僅答復了公眾的一個疑問,而大家更想知道的事情卻避而不答,這種做法就等同于告訴網民“別走開,還有熱鬧可看”,會帶來更大的輿情壓力。
4、隨心所欲
一個輕率的回應,一個不當的手勢,一個錯誤的數據,一個不專業(yè)的引用,一個不合時宜的比喻,一句過于情緒化的語言,都會帶來麻煩。
5、沒有規(guī)矩
無論平時還是疫情時期,保障準確輿情應對的工作都不能省略。信息核對,層級審批,綜合審校(業(yè)務把關、文字把關、公關把頭、政策把關、流程把關),稿件熟悉(多音字、生僻字標注,引用數據附加說明),發(fā)布前的會商研判,發(fā)布后的及時追蹤跟進等等,時間可以壓縮,但該做的工作一項也不能少,缺失環(huán)節(jié)就可能產生隱患。
6、高高在上
傳播是平視效果,與公眾溝通的基礎是換位思考,通報稿是記敘文和說明文,不是上級對下級的文件傳達,因此文字轉換,公眾心理承受預估都是要充分考慮的。特別是對于涉及個人隱私的情況,更要注意尺度分寸。
7、話權相讓
該企業(yè)自身說的話,就應該自己來講,才充分有更有權威性。因為擔心被聚焦,而選擇請媒體來發(fā)布,其實就是把回應主動權拱手相讓,在公眾眼中要么是不自信,要么就是翻出沒有合適的自家新媒體平臺而被質疑,平時不用功,用時無著落。
最后福利:<識達科技>輿情監(jiān)測服務_免費體驗入口>>>
【文章聲明】識達科技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。本網站文章發(fā)布目的在于分享輿情知識。部分內容僅是發(fā)稿人為完善客觀信息整理參考,不代表發(fā)稿人的觀點。未經許可,不得復制、轉載、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。如發(fā)現本網站文章、圖片等存在版權問題,請及時聯系客服,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相關內容。